当前位置:首页 > 秉烛夜读 > 正文内容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

句号5年前 (2019-01-23)秉烛夜读937


s29412645.jpg

最近读郭建龙写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是2018年的畅销书,据说非常火。这本书是从财政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更迭变迁,应该说是角度新颖,题目出尘。正如他在自序中写到:懂经济的人不懂历史,懂历史的人不懂经济,唯独他懂。这本书读了接近3周了,第一部分读完,第二部分进展较慢,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

作者把中国各个朝代更迭归结为经济原因,主要是说国家(政府)为了敛财,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不得不建立各种敛财手段,归纳起来有三种:开展国有企业、土地国有化和货币(金融)垄断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周灭亡之后到汉朝,这一段历史是人们建立或者是理顺我们能否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的过程,周之后的七国变法,唯独秦国强大起来并统一六国。原因在于秦国围绕战争建立了一套财政体系,高效率的为战争服务,才让秦国迅速强大并统一中国,但是统一之后秦国并没有及时的调整财政制度,这套制度又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灭亡。秦灭亡之后一直到汉代、三国时期,其实人们都是出于分封制的惯性当中,人们不认为当时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只能像周朝那样分封诸侯(王),才能统治。作者把这一阶段归结为一个大的财政时期,皇帝(国王)们摸索前行,为了养官、养军队进行各种财政试验,逐渐的出现了均田制、货币国有化、设置国有企业(初期为盐铁等物资专卖),当国家对经济干预少的时候,经济就会繁荣,干预多的时候,经济混乱,国家就会灭亡。

这是本书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作者提出的经济混乱导致国家灭亡的观点,倡导小政府,认为政府不能干预经济,让人民自由发展,市场自然就会得到平衡,人民自然就会富足。认为官员只是负责少量的税收就可以了,以保证国家维持社会秩序。但是,虽然作者提出这么一个论点,但是通篇没有推导的内容,大量的佐证也只是摘取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方面,大量的借古讽今内容。

从书中可以看出,郭建龙秉承的是古典西方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经济。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就会导致市场混乱,导致国家灭亡。但是,凯恩斯革命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已经摒弃了古典西方经济学理论。先说说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如果政府才却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派别,不能说谁对谁错,我没那个水平去分析。但是从实践来看,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摒弃了西方古典经济学,不论是出于哪种考量,这种自由经济思想是远离真相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众所周知,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但由于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回到这本书中,作者选了个好题目,但是没有好的推理,当然文笔还是非常精炼的。作者论点背后的逻辑链条是非常薄弱的,一个国家从诞生到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原因只能是其中之一,但是作者把国家灭亡的原因全部归结到政府干预经济上,关于汉朝战争对财政压力带来公有制,唐朝财政问题与土地公有化联系等重点论断,粗看起来一步步推论无可辩驳。但细想却发现,中间的关键步骤不具有强因果联系,仅局限在可能而不是必然或大概率必然,支持材料仅选择对作者有利的一条。一个果,唯一因在一百年前。(借鉴豆瓣上的观点,个人比较认同)

书中,从头到尾都是在借古讽今,但是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没有脱离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窠臼,主观感情色彩强烈,论述上感觉论据支撑论点力度有限,观点太偏激。作者是记者出身,讲故事是一把好手,但是不懂经济,也不懂历史。接下来的60%,不知道该不该读下去了,毕竟没花钱。

 

版权声明:本文由一缕残魂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这个世界不缺知识,缺的是坚持!

这个世界不缺知识,缺的是坚持!

——《不要让未来的你 讨厌现在的自己》读书感悟      算不上读书笔记吧,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本书的名字“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其实领悟这...

王煜全《中国优势》读书笔记

        受得到跨年演讲的安利,买了王煜全老师的《中国优势》这本书,昨天读完了,2020年读完的第二本书。  《中国优势》这...

陆天明《命运》读后感

        陆天明先生的《命运》,讲的是改革开发前,国家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故事。主线有两条,一是一个叫冯宁的退伍兵为了实现父亲的遗志“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