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中国优势》读书笔记
受得到跨年演讲的安利,买了王煜全老师的《中国优势》这本书,昨天读完了,2020年读完的第二本书。
《中国优势》这本书,或者说是一个调研报告吧,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现在的科技创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国在这场创新革命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样的优势,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他提出了完成的科技创新链条是“科研—研发—量产—市场”四个步骤完成的,提出了科技创新的新生态。 对比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往的科技进步或者叫创新都是自发的,联合协作的部门少,也谈不上太多的科技进步,称之为科技1.0,政府只需要做好引导就行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叫做科技2.0时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IT产业兴起,特点是产品的研发周期在企业内部,一般的模式是先成立企业,再融资,然后研发产品。因为风险大,一般这类创新大都是由年轻人主导的。
今天,到了科技3.0时代,创新的主流是以高校为源头,以硬科技为特征,由科技企业家为主导。它兼具科技1.0、2.0漫长的产品研发周期,又需要大规模量产。从1980年起,高校的科研成果开始大批量的转化为生产力,进入实体企业。经过20年-30年的发展,这批企业已经初露峥嵘,如英伟达公司、安德玛公司等。出现科技井喷这一局面的转折点是美国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在以前,高校有了科研成果,要么自己成立企业,要么高价转让出去,但是这么做的效率低下,效果微弱,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拜杜法案》出台后,解决了这一问题,他的核心是确立了高校队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这样,高校可以低价将专利的独家商业权益授权给企业,企业拿到授权去做产品研发,成功之后,高校再分红。因为门槛降低了,专利的曝光率提高了,极大的激活了企业的创新能力。随后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也纷纷出台,更加促进了美国的创新效率。
在如今,以高校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以科技企业为主导的产品研发,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品量产链条已经形成。不可否认,以美国为首的科技创新非常活跃,从大的方面的讲,他们也占据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但是科研成果经过研发成实验室产品,实验室产品到量产,这是一个巨大的鸿沟。美国的IPhone手机为例,他们可以设计出非常棒的手机,但是量产的话,还需要有工程师把这个手机拆分成可以量产的零件,在进行生产。富士康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有几千名工程师,可以帮助企业改进产品,达到量产的要求。
从实验室到量产,是一个巨大的鸿沟,很多企业死在这里。一个产品实验室里做出来,不代表它好用,可能会存在各种毛病,就需要制造业企业去帮助他们改进产品,优化性能,达到被用户接受,可以量产的要求。目前,这个能力,只有中国的制造业有。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制造业产业链、产业门类并不全面,因为最初的时候,他们为了降低成本,把大量的制造业任务都甩给了中国,造就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的同时,也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不少创新性科技企业研发出产品来之后,在其他国家没有制造业企业愿意陪着他们去做产品优化,去提升改造产品。要么不屑于他们的小订单,要么产业聚集度不够,生产一个产品样品,零件都找不齐,但是在中国,这都不是问题。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如今,产业融合原来越深,行业协作越来越密切,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科研-研发-量产-市场,整个链条缺一不可。中国虽然不能占据科研高位、产品研发也不太行,但是咱们占据了量产这一环节,那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说做“量产”这一环节,也就是挣点加工费,没有大的前途。目前,我们的制造业在大而全的基础上,确实对科技创新参与度不够。书中给了解决方案,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应当积极的去拥抱科技创新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是初创企业,规模小,底子薄。我们的制造业可以通过以制造入股的方式,陪伴科技创新型企业一起成长,用我们的经验和优势去和他们一起研发、优化产品,直到量产。量产之后,科技企业上市之前可以反向收购我们制造业的工厂,一起上市,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高端制造业必然要占据重要地位。这个词也在这几年炒的越来越火,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的制造业要提高制造能力,提高水平,该怎么发展?我们制造业的未来又在哪里?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窗口期,由于发达国家抛弃制造业时间太久,给了我们长足发展的机会。但是,如今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如果我们不转型发展,未来10年,可能我们的制造业优势就会荡然无存。要提高我们制造业的水平,不是光说说就行的,要积极的参与到科技创新当中去,只要实际造了,才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才能知道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比如CPU,或者叫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我们是没有能力的。设计电路,很多企业都能做到,但是设计完了能不能做成产品,就要考验制造业水平了,目前国产光刻机只能做到90纳米的水平,相当于奔四的水平,而最先进的EUV技术,可以做到7纳米的蚀刻,而且正在像着5纳米迈进。这种差距不是光说说就能提高的,得真正的去做,才有可能突破。我们要有产业布局,有耐心,不段的跟踪前沿科技并积极的参与进去,才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先进制造水平。
在未来,科技制造家必然是主导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目前欠缺的也是这方面人才。他们不仅懂制造,还懂科技,更知道企业该怎么运作,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国际规则。这样才能拥抱世界,参与到世界科技创新大潮中去,因为越是前沿科技,越不可能在一个区域内发生,它必然是区域与区域、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我们的先进制造业必须要遵守国际规则,才能参与其中。未来的合作必然是长板与长板的对接,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个人,不需要是全能的,只要能够找准在整个创新生态链条中的定位,就一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书中还介绍了国外一些科技创新园区的形成与建设过程,包括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制造业企业如何去与创新企业或者高校教授、科学家去合作,值得借鉴思考。
2020年1月20日 于办公室
版权声明:本文由一缕残魂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